摘要:
錦屏古橋又名境坪橋,位于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錦屏村石獅江西干流之上,是溝通泉塘鎮、潭市鎮、棋梓鎮的交通要道。
錦屏古橋始修于大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據楊氏族譜記載由世居此地的義官楊芠升主修,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錦屏古橋全長36米,寬5.1米,由五行花崗巖石砌成,并建有護欄,護欄上方有兩只石雕水牛,橋中間有兩頭石獅,…
|
錦屏古橋又名境坪橋,位于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錦屏村石獅江西干流之上,是溝通泉塘鎮、潭市鎮、棋梓鎮的交通要道。
錦屏古橋始修于大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據楊氏族譜記載由世居此地的義官楊芠升主修,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錦屏古橋全長36米,寬5.1米,由五行花崗巖石砌成,并建有護欄,護欄上方有兩只石雕水牛,橋中間有兩頭石獅,雕刻精湛,形象生動,精工細琢,具有濃郁地方特點,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橋為三拱二墩,有較高的分脊,全石料均就地采集,現依舊可見開采痕跡,河中大石林立頗有風味。古橋旁原來配有惠風亭、惜字爐寶塔等。
錦屏古橋是湘黔古道的一個接點,500多年來一直為當地重要交通設施,見證了泉塘和潭市的滄桑巨變。于2009年被列為市文物保護點(編號:430381-0014)。
2022年9月11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吳順東實地考察錦屏古橋:橋與周圍景色融為一體,水藍柳綠、巨石林立于河中央,秀麗天成令人驚艷,500多年來能一直作為交通要道使用,其結構之穩固、古人之智慧、力學考究水平令人驚嘆,當地人對古橋自發愛護,世代維護古橋的傳承精神令人值得學習,目前考古數十載但保存如此完整的僅此一橋,堪稱“國寶”。
2022年9月18日,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博士導師,岳麓書院首席顧問專家、國家文物局全國文物普查專家委員會委員柳肅率專家組來到湘鄉市泉塘鎮錦屏村,對錦屏古橋進行了一次全面的體檢。經過現場勘查,發現錦屏古橋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但由于長期以來,在自然因素的作用及使用荷載、交通流量日益增大、特別是超重貨車通行等人為因素影響下,橋底部分結構出現了裂縫。柳肅表示如果能盡快把古橋保護起來,并按原貌修復惠風亭及惜字塔,那錦屏古橋堪稱"國寶″。
▲ 錦屏古橋
地理位置介紹
錦屏古橋位于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錦屏村。
泉塘鎮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泉塘鎮德勝村有一座海拔202米的山峰,叫烈馬寨。相傳,一位仙女偷騎一匹駿馬下凡至此。見山水秀麗,便一邊提水喂馬,一邊欣賞人間美景。不料被玉帝發現,派天兵緝拿。仙女臨走時,將桶里的水倒下,留下一口清泉。甘甜可口,常年不竭,人們稱之為“泉塘”。駿馬不愿離去,被天兵處死在山頂。后人稱此山為“烈馬寨”。
二是此地有個潘姓莊園,屋右側一泉池,每日可供泉水百噸以上,久旱無雨也涓涓細流,故名“泉塘”。又潘姓人家樂善好施。清光緒四年,潘鄰臣捐資主修湘鄉文塔,在當地傳為美談。人們敬其人品,呼應“泉塘”之名。
品讀泉塘“特色地情烈馬寨,風景名勝古石橋。”其中風景名勝古石橋指的便是這錦屏古橋了。歷經近五百年風雨的錦屏古橋散發出的厚重幽遠的歷史氣息則顯得源遠流長。錦屏古石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是當時通往潭市的主道,如今,已經是“泉塘八景”之一。撫今追昔,百年轉瞬即逝,歷史隨水東去。然而今天再看,仍是橋上行人閑適,橋下流水潺潺,橋頭綠樹蔥郁。
▲ “泉塘八景”之《錦屏橋橫》創意浮雕畫
錦屏古橋之美
錦屏古橋之美,第一美在歷經500多年滄桑巨變,風雨飄搖,現仍為溝通泉塘鎮、潭市鎮、棋梓鎮的交通要道。建橋500多年來,每天經過錦屏古橋的車流和人流非常多,甚至還有許多載重達數噸的貨車也從此橋經過,但錦屏古橋卻傲然屹立、巍然不動。
▲ 錦屏古橋(橋頭惜字爐塔)老照片
錦屏古橋之美,第二美在傳承與奉獻。錦屏古橋之所以能夠屹立500多年仍能作為交通要道使用,除了其自身凝聚的古人的智慧,力學之考究,結構之穩定外,更得益于當地人對這座古橋的熱愛與感激,以及后人世世代代的維護修繕。
據《上湘桐瑞臺楊氏族譜》記載及古橋上面刻文中得知:錦屏古橋始修于大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義官楊芠升憂心于當地交通受阻,村中因此閉塞,故主修了這一連接外界的橋梁。
同治《湘鄉縣志》關于錦屏橋的記載:錦屏橋,即境坪橋,界十都,在治西三十里。
康熙丁丑(一六九七年)李乾純、楊永年、張世城、劉承宗、蕭勝正等募修。后圯,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劉杰士募建三鞏。甲寅(一七九四年),陳如星等重修。道光五年(一八二五年)譚美贊、楊三維等糾修并建惠風亭。
▲同治《湘鄉縣志》關于錦屏古橋的記載
古橋的西頭另有一塊較新的功德碑記載:近代錦屏村的村民們也曾自發對古橋進行修繕和維護,以錦屏村當地幾大家族為主,組織當地人對古橋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修繕。其中周志雄、周科衡等幾位捐款最多。
▲錦屏古橋功德碑
錦屏古橋對錦屏村民來說意義非凡,他們珍惜并善用這條通往外界的道路。在祖祖輩輩的傳承與積累下,錦屏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錦屏村全村僅一千多人,但平均一個組幾十人當中,就有2位博士生,由此可見錦屏村家家戶戶非常重視教育,會讀書所以才會如此高占比率的出人材。自上世紀60年代當地第一個大學生曹振光開始,錦屏村人才井噴,走出了彭岐生、周科衡等總工程師,伍新春、張祖平、彭良玉等博導,周愛華等博士。著名作家楊慕如、譚運良,著名盲詩人周堅橋也是從這片土地走出去的。
▲ 七十六歲梓叟于2008年憑記憶(六、七十年代)作錦屏古橋畫
錦屏古橋之美,第三美在橋、景、人的相融。佇立在錦屏古橋之上,撫摸著歷經500多歷史的石獅,憑欄眺望,一河碧水不管不顧地歡騰撲下,千萬朵白色的浪花層層濺起,在下游的巨石間復歸平淌,流向遠方。人們在河中涮洗嬉戲、魚兒成群結隊好不快活,筒車伸長脖子在水中吸吮......橋的兩岸,東邊翠綠扶花盛,北岸霜紅映樹驕。5人合抱的樟樹下,掩映著錦屏村美麗的屋場。
錦屏古橋因此顯得愈發美麗動人。
▲ 錦屏古橋上雕刻的水牛細節圖
▲ 錦屏古橋上雕刻的石獅子細節圖
▲ 錦屏古橋底大石林立,500多年來開采痕跡清晰可見錦屏古橋碑文,摘自《上湘桐瑞臺楊氏族譜》
黃廷瑞撰《境坪橋碑記》,全文如下:
境坪橋碑記 正德辛巳立
楚之星沙邑曰上湘,城西四十里許有地名境坪,壤屬楊地,道通潭市,遠接寶慶等處。中隔溪水,謂之上港,出湘江而歸東海。春瀑冬寒,行人往來,誰不臨河而嗟乎?
有義官楊公芠升見而嘆之、議之、思欲渡之,免傷馮河。爰發念于寢食之間、特起葵誠之善,于大明正德十四年正月初八日遂施己財、雇匠鑿石,度其溪徑一十五丈、量其廣凡一丈六尺、披水二墩、跨溪三鞏。土石之功、人夫之力豈可論。夫以一人之義舉完成,勢如圓月、形若長虹。其名曰和尚橋者,乃太極陶峙,一陰一陽兩石旋然而立于溪之左右,正所謂日月捍門,鎖青俊之秀美,關淥水之縈回,勝跡顯然,故美其名也。公之善何蕩蕩乎、公之德何巍巍乎?天鑒昭彰,神靈佑護,必有福報也。自是榮壽夫婦長如鶴算,佑啟兒孫多如螽斯。昔宋郊渡蟻,猶中狀元,元子產施輿、尚稱賢宰。之報更何啻哉。愿此橋天長地久,永鎮江山,強湊俚言,表而不朽云。
▲ 錦屏古橋碑文于《上湘桐瑞臺楊氏族譜》
▲ 錦屏古橋碑
楊芠升之后還修建了位于今良沙河村石獅江東干流上的東江橋以及錦屏寺,可惜這兩處古跡均已不存。而楊芠升的諸多善舉似乎也為其帶來了“福報”,他的后裔稱為“升房”、占了上湘桐瑞臺楊氏全族一半,號稱“升半族”。這一房中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其中清朝國史館立傳的即有兩人:清陜甘總督、太子太傅楊昌濬和遞保提督、總兵楊榮翥(明光)。此外還有記名提督楊榮義(得勝),總兵楊宗齡(西平)等。晚清之時,其中居住在今良沙河村的一支后裔堂兄弟七人,由于富甲一方、子孫在外從政經商的成功人士眾多,號稱“楊七家”,成為當時名震一方的大家族。
錦屏古橋旁有傳說修建于宋朝,明朝成化年間移址過來的錦屏古寺,后毀于60年代末,現出土多塊漢白玉石碑,據石碑記載,古寺最后一次繼修于咸豐年間。
錦屏古寺地基分于當地另一大家族周善人一族。周氏后人為紀念其祖父周志雄一生的樂善好施、虔誠修佛、并且對古橋的守護之傳承精神,特修建平園書屋以此緬懷先人。
|